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
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
罗汉菜 隽永故事 禅是一枝花 小和尚的白粥馆 少林故事
主页/ 禅理故事/ 文章正文

佛陀为什么要出家?他自己这样回答……

导读:佛陀为什么要出家?他自己这样回答……哪怕不信佛,对于佛陀主动放弃太子尊位,选择出家的举动同样心存敬畏。抛开信仰中的神话因素,佛陀出家的真正原因,历来是文化学者们关注的一种重要话题。那么历史上,佛陀...
佛陀为什么要出家?他自己这样回答……

哪怕不信佛,对于佛陀主动放弃太子尊位,选择出家的举动同样心存敬畏。抛开信仰中的神话因素,佛陀出家的真正原因,历来是文化学者们关注的一种重要话题。那么历史上,佛陀为什么要出家?学术界的共识如何?佛自己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太子出家的年纪,说法有三,19、25以及29岁,学术界没有定论不作妄言。但很明显,此时的太子年纪轻轻,气血方刚,长期接受婆罗门文化的影响。而且生活奢靡,居住在暖、凉、中,恒温三时殿,有三位妻子侍女无数(佛经称有六万婇女),儿子罗睺罗刚刚诞生。

按理,无论是婆罗门文化,还是舒适、惬意的生活条件,都不会让佛有出家的念头。可为什么佛选择在此时出家呢?

佛经的说法是:净饭王为了打破太子出家的预言,利用种种手段,让太子感受不到生老病死之苦。直到太子长大到29岁时,出城游玩。帝释天化作老人、病人、死人、沙门,太子感受到凡夫的生命无常,唯出家人才享有真正的快乐从容,于是决定越墙离家修行,这就是著名的“四门游观”。

显然,这一说法掺杂了太多信仰成分。学界分析的佛陀出家原因有四:

其一、性格特征:佛陀出身七天,佛母摩耶夫人因难产而死。从小缺乏母爱的他内心极为敏锐,这也促使他对世间诸苦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因此当“四门游观”人世的“老、病、死”对比沙门的从容快乐时,佛陀出家之心如此强烈。

其二、成长环境:佛陀出家的预言一直煎熬着净饭王。他四十岁得子,当然不希望到头来竹篮打水,所以净饭王想尽一切办法,希望利用人世的荣华与物欲禁锢佛陀在家。其实这就是个爱的牢笼,越想禁锢他越想离开这个环境。

其三、身份的压力:佛陀出家前,净饭王已近70岁,自然佛陀一直被作为储君培养着,且压力很大。显然,太子身份远没有世人想象中美好。此时的释迦族早已没落,诸国混战,母国迦毗罗卫兵微将寡,随时有做亡国奴的可能,太子或许想过要成为统一四大洲的转轮圣王,但显然这种愿景只是空想主义。

4、沙门思潮的影响:净饭王束缚佛陀,婆罗门教师正是其帮凶。而此时,沙门思潮兴起,他们比婆罗门教求解脱之心及行动更彻底,已渐渐成为婆罗门的对立面,故而更容易成为佛陀的思想依靠对象。

四大原因,或真或假。不过学术探究多半是倒推因果,由果及因。佛陀出家的真正原因学者们猜对几分,我们不得而知,只能在佛经中寻找答案。那么,佛经中,佛是如何回答自己出家的原因呢?

《长阿含·中本起经·还至父国品第六》记载了净饭王问佛出家的原因以及佛自己的答案:佛陀证道5年,此时的净饭王年逾八十,到了风前残烛之际,于是派人迎回佛陀,父子最后见一面。一别11载,净饭王老泪纵横,“涕泪趣佛,头首礼足(佛不穿鞋,所谓头首礼足,其实就是信徒打洗脚水为佛净足)。”

父子相见,并未以世俗伦理,反倒是老父亲以信众之礼拜佛。之后净饭王以偈相问:“子本在吾家,驾象名宝车;今者足蹈地,是苦安可堪?”当初为太子,出门有专车;如今你出家,鞋子没得穿。这样的苦日子你是怎么熬过来的?

佛陀如是回答:“车马生死乘,危险安可久?参驾五通驰,所至无限碍。本着七宝衣,珍妙甚雅好;剃头被纳服,如何不羞耻?惭愧为衣服,世衣增尘垢,法衣真人服,息心名如来。本用金银器,众味甚香美,今者行乞食,粗恶安可咽?法味为道食,饥渴今已除,哀世故行乞,持钵福众生。本处别宫中,众宫妓侍卫;独在山树间,如何不恐惧

?生死恐畏除,今已入本无,无忧无喜想,所止名道场。本在我家时,澡浴名香汁,处于山树间,何物洗身垢?道藏为浴池,正水满其渊,浴已三毒尽,三达快无双!”

宝车、宝衣、宝器、佳肴、宫妓……当初你给的好东西很多,修行的过程很苦,物质条件更是无法与在家时能相比的。但修行获得的满足感同样是物欲给不了的。修行不为别的,只为内心的无惧与解脱!

佛的回答值得深思!学佛,不是为了证果位,不是为了度众生,得先获得内心的澄明与安宁;学佛要懂得放弃,过程很苦,戒律很严,如果你既不想放弃,又不守戒律,觉得可以舒舒服服的学,那么你悟不了佛的道,也永远体会不到佛的快乐与佛法真谛!

欢迎关注账号,了解更多佛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