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
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
圣严法师108自在语 星云大师讲演集 洞山宗旨 清时期曹洞宗在湖南的发展 云门宗禅诗研究
主页/ 禅宗文化/ 文章正文

佛教初期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导读:佛教初期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讲这个很有必要,因为要知道佛经最早进入国内,佛经本身的理论及思想是没有可以借鉴的,需要使用本土的理论来做解释,才能让人更好的去理解很接受,由于2个国家的文化不同,很多不适合...
佛教初期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讲这个很有必要,因为要知道佛经最早进入国内,佛经本身的理论及思想是没有可以借鉴的,需要使用本土的理论来做解释,才能让人更好的去理解很接受,由于2个国家的文化不同,很多不适合本地的东西,要做一些适当的调整跟删减,来符合当地的文化,这个是一个必须的过程。

这里不讲五胡乱华,这样的影响,后面单独讲,因为五胡乱华后,佛教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在东西晋时期,佛教没有官方的支持,属于民间行为。在道教兴起的时候,佛教来到了中国,由于国人对于黄老之术的习惯,所以佛教的传教士,不得不采用国人喜欢的方式来吸引他的信徒,所以出现了各种神话故事,以及各种手段。另外一个方式就是治病,佛教也借用了,魔术加治疗的方式完成了,教徒的汇集,但是新来的宗教,缺乏教材。

早期的僧人在传教的空闲时期,自发的开始了翻译的工作,这个时候,有几个著名的人物,我们后面说,翻译就是把看不懂的文字和思想,让别人看懂,所以这里,不只是文字的翻译,因为印度等地的语法跟习惯,跟我们有着很大的区别,在翻译的时候为了让人能看懂,不得不借鉴一些大家当前理解的概念,让大家能理解,当然也需要借用概念,但是需要适当的保留自己的理念,否则就变成了,某某第二。佛经中一些违反中国传统习俗的东西一定会有一些调整,如:亲吻跟拥抱,印度表示对菩萨表示爱与尊敬的姿态,但是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就被抹掉了。再如,丈夫赡养妻子,变成,丈夫控制妻子,妻子安慰丈夫变成妻子敬畏丈夫。道教概念的借用,如:道教的“道”字,用来描述佛教的dharma(教法),或者bodhi(觉悟),或者yoga(瑜伽)。道家称呼神仙的术语“真人”,用来翻译佛脚词“完全觉悟者”。无为用来翻译佛教表示最终解脱的术语(涅槃)。借鉴儒家的“孝顺”,用来翻译“道德规范”。

佛教与孝道,这个争论,一直都存在,这个解释,在中土佛家最初著论《理惑论》中就有相关的解析跟分析,这里我们先不过多的赘述。

佛教的孝道思想是与佛教的报恩思想结合在一起的,报恩思想是佛教教义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强调“报恩”,认为人生在世有许多因果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关系贯穿于人生的整个过程。人的一生得益于外界的各种恩赐,对于这样的恩,应该有所回报。佛教有“报四恩”之说。所谓的“四恩”就是指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

佛教虽然在有些方面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相冲突、相矛盾。但经过长时间的调和与融合,还是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孝道观。具体表现如下:

佛教的报四恩之说在中国社会流传后,由于与中国传统思想有相符的地方,特别是报父母恩,与中国儒家孝道观念相吻合,因而成为中国佛教孝道观的重要内容。佛教讲求众生平等,佛教的这种平等观也影响了中国的孝道观。在实践上,父母和子女之间,并不是仅仅是在下者简单的侍奉和顺服在上者这样的关系,而是相应的权力和义务的结合。这样形成的中国佛教孝道观就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僵化观念。中国佛教的孝道观,是与佛教的戒律结合的。佛教传到汉地之后,汉地的佛教学者又以不杀、不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等五戒配合儒家仁、义、礼、知、信五常。以不杀生为仁,不偷盗为义、不邪淫为礼、不饮酒为智、不妄语为信。

佛教这种借鉴转为已用的方式,在很多时候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讲释迦牟尼最初思想的建立借鉴了婆罗门教及沙门的思想,在密宗进入西藏的时候莲花生大师与苯教的斗争中,都一直在使用。释迦牟尼 在很多细节的设置上,也没有做一些限制,现在看来就是要让佛教具有开放的方式,在传教的过程中,借鉴本地原有宗教的一些方式,灌入佛家的思想,完成这种自我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