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
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
南怀瑾 黄念祖 李炳南 刘素云 钟茂森
主页/ 张朋/ 文章正文

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佛教的进取实践 勇猛精进,累世修行

导读:二、佛教的进取实践佛教从对现实的生灭无常的变化世界深刻认识出发,揭示出这个婆娑世界系由所有众生的众多的业力所形成的巨大的“果报之身”。如果回溯到世界的终极,  可以发现这个世界之所以形成是因为人类自无始以来的“无明”所推转。如果众生能够遵循我佛释迦牟尼所说的禅定方法修行,保持慎勿放逸、精进不懈,就能够达到彻底觉悟的境界,从而开显出自心本性的清净智慧,...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佛教从对现实的生灭无常的变化世界深刻认识出发,揭示出这个婆娑世界系由所有众生的众多的业力所形成的巨大的“果报之身”。如果回溯到世界的终极,

  可以发现这个世界之所以形成是因为人类自无始以来的“无明”所推转。如果众生能够遵循我佛释迦牟尼所说的禅定方法修行,保持慎勿放逸、精进不懈,就能够达到彻底觉悟的境界,从而开显出自心本性的清净智慧,就能够洞悉生死之秘、超越轮回而进入永恒极乐的世界。佛教之所以是普度众生的大法,是因为任何宗教或哲学,要想圆满地解决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就必须从无限高远的宇宙认识回向到千变万化的现实地面,从活生生的现实领域来说明世俗生命的当下状态与发展极限。否则,就如同时下流行的西方哲学那样在现实世界与绝对永恒世界之间划出一条难以弥合的鸿沟,最终于生命本身毫无助益。

  禅,本来就是佛教的慧命所系,即《续高僧传》所谓:凡“三乘学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离此无路。”的确,以禅命名的禅宗,始终紧紧抓住佛教最根本性的本心觉悟问题,抛开一切属于次要的、烦琐的经论说教,直取佛法修行的主题——成佛的方法与途径,并以此为核心身体力行,实践实证,以“生死未了,如丧考妣”的紧迫感激励起修行者的信念,催促他们奋进不息,为解脱成佛精进不懈地努力,为之百折不饶,为之全力以赴。

  如果我们回过头来仔细看看我佛释迦牟尼的修行轨迹,其言其行其觉悟其解脱,无不带有鲜明的禅宗特色。我们学习禅宗,应该由此开始。

  必须声明的是,禅宗所注重的是在自心下功夫,所以很多时候文字反倒显得很是累赘。所以这篇叙述佛教禅宗进取之路的文字也一定是挂一漏万,管中窥豹。好在我们只是注重于汲取祖师们的进取精神,所以暂时依赖于这些文字,在阅读这些文字之时一定要牢牢记住:即心即佛的修行方法还是要在实践中才能够真正领会。

  还需要注意的是,在佛法的修行实践中,勤修不懈的高级境界也就是参研佛法的殊胜境界。在这时候,“勤修不懈”也就是“非勤修不懈”,仅仅是名称是“勤修不懈”。需要在心底里破除对勤修不懈的执着。进一步,还要破除对修行的执着,自然就是修行,日常就是菩提,当下就是觉悟。还要破除各种执着,破除对“我”的执着,破除对“物”的执着,还要破除对“佛”的执着,这样才能即心而即佛。

  勇猛精进,累世修行

  这里先引述一个佛经里的故事。

  一次,几位刚刚加入僧团不久的比丘有问题要请教我佛释迦牟尼,当时我佛释迦牟尼刚好卧病在床,不能够亲自接待。于是我佛释迦牟尼就让一直在身边的阿难尊者去代替自己说法。于是,以多闻为第一的阿难尊者就在屋外对几位新学比丘讲法。当阿难讲到“精进”时,恰好被屋里的我佛释迦牟尼听到。我佛释迦牟尼立刻从病床上坐起,走到屋外,恭恭敬敬地听阿难讲法。

  “阿难,你刚才是在说精进么?”我佛释迦牟尼欢喜地问阿难说。

  “是的,世尊! ”

  “阿难,你刚才在赞叹精进么?”我佛释迦牟尼又问了一遍。

  “是的,世尊! ”

  我佛释迦牟尼反复问了三遍,然后无比赞叹的口气地对阿难说:“阿难!你应当常行精进,常修精进,常念精进,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我们知道,在此之前我佛释迦牟尼早已经成佛,他早已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早已经超越了凡夫的所见所识,具有了我们凡夫不可思议的智慧,但是

  他仍然以欢欣鼓舞的态度来听阿难尊者讲述“精进”。他之所以这样再三再四地褒嘉“精进”,正是要告诉学佛者“精进”的无比重要!“应当常行精进,常修精进,常念精进,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所谓“精进”就是心志要专一,修行要积极,这就叫做精进。所谓“精”就是专一,“进”就是不退,所以修行专一积极就叫精进。

\

  “精进”是六度波罗蜜其中之一,这六度就是六种方成佛的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种方法要能够并行,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精进”。我们应该要勇猛精进地修行,积极地修行。譬如拜师求教增上智慧,譬如布施,以及其他对自己的修行有益的事情,那就应该毫不犹豫,要积极,要精进,心要专一,就不能得过且过犹豫停滞。有机会拜见高僧大德是很难得的事情,要分秒必争,不能说等几天,再等几天。有的时候,这些高人都很忙,也根本不会等你,结果你一停顿就失去了一次进步的机会。布施有时候也是这样,不要太多犹豫,该做就做好它。

  所以,我们要修行就不能不积极,你只要慢一步,机会很可能就已经溜走了。因此,精进是很重要的,布施要精进,忍辱也要精进。比如说最开始的时候,别人说你怎么怎么样,你心里想:“让你说一说也没关系。”但被人家天天说,你的想法突然就变了,就想:“这个人怎么这样?人的忍耐总是有限度的! ”结果你就回击了一下,你就前功尽弃了,你就没有守住“忍辱”。而在你忍无可忍到了一个限度的时候,你最需要专一精进,让自己的忍耐进一步拓展,乃至于无极限,这才是真正的修养功夫。这种不断的进步,要有毅力和勇气,所以“精进”真是非常重要的。

  “禅定”和“智慧”也需要靠“精进”来成就,来增上,精进是要在最现实的生活中实现,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好时间。时间分分秒秒一直在走,你一不注意放逸一下它就跑掉了一大块,这种情况反复出现,这也就使得我们的修行受损。人生是用分秒来累积的,我们的佛法修行也是靠分秒来累积,来成就的。时间稍纵即逝,所以我们不可放逸,要勤行“精进”,要专心把握自己,利用好宝贵的时间,这才是得到了“精进”的真义。

  我们都知道我佛释迦牟尼是累世修行的,最终才在这个世间成佛的。这其中,在多次世间轮回之中保持勇猛精进、慎勿放逸,无疑是我佛能够最终成佛的关键所在。那么这个多次世间轮回是多长时间呢?一般来讲,是三大阿僧祗劫。

  按照佛教界一般通行的关于开悟的“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五位历程来说,从“资粮位”到“见道位”这段时间为一大阿僧祗劫;从加行位十地中的“欢喜地”到七地,又是一大阿僧祗劫;从八地到成佛,是第三阿僧祗劫。一阿僧祗劫是个相当长的时间,即一千兆兆兆兆劫。一劫又有成、住、坏、空四个时期,合计八十小劫。一小劫时间的计算方法为:从人的寿命八万四千岁时,每一百年减一岁;如此减至十岁。再从十岁每百年增一岁,如此增加到八万四千岁,一增一减合为一小劫。此外,还有的甚至主张七大阿僧祗劫或三十三阿僧祗劫才能成佛的。相传在菩萨“十地 ”中到达 “欢喜地”最高位的,在古天竺惟有龙树、弥勒二人。

  之所以需要这么长久的时间,主要是针对修行的各种关口来说的。因为成佛要经过许许多多的阶级,如同攀登高山深壑一般,唯识学说成佛要经过四十一位,龙树《大智度论》说是四十二位,《仁王般若经》说是五十一位,《华严经》说是四十一位,《楞严经》说是五十七位,每一位其实就是一道障碍,就像群山一样,层峦叠嶂,重重无尽。加上凡夫众生无始以来的累积的习气深厚,难以在一朝一

  夕之间去除,所以必须经累劫修行,才能最终完全销毁掉。比如佛门里常说的所谓“罗汉习气”,就是指已获得阿罗汉果位的圣者,但是身上的习气仍有残留,因而举手投足之间不时显露出来,不像我佛释迦牟尼那样相好圆满,无可挑剔。习气的消除,与理上说的觉悟不同,《楞严经》所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即指此也。

  因此,修学佛法,从初发菩提心,直到觉悟,必须礼拜供养,消除习气,种下善根。《金刚经》曾明确地说过:

  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所以《华严经·十地品》中的地地菩萨依然不离念佛、念法、念僧,虽位至等觉,尚每日二六时中,礼十方佛,行忏悔法,以消除无始以来的无明习气。由于成佛需要极长时间的修行实践,因而成就佛果至少总是隔世才能实现的。华严宗的教义认为,从发菩提心修行到最终成正等觉,最快的也要三生(也就是三辈子的时间)才能获得果位,即所谓一见闻生,二解行生,三证果生。意思是说,第一生,开始初步见闻、受熏佛法,作为以后相当长时间进一步修行的资粮;第二生,始进入修行实践阶段,并能做到解行并进,智慧增长,境界日高;最后,至第三生,才达到了知一切诸法证实相,到了这时候修行才不会退转,进而证得菩提道果。

  根据净土宗的说法,修行者需要长年累月精进不懈地持名念佛,才能依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西方,并渐次趋向佛道,也是隔世才能成就的。

  所以一般来讲,如果要修行成佛,必须经历过多世多劫的苦修,才能最终达到既定的目标。

  释迦牟尼我佛正是经过累世类劫修行到了这个世界,出家后又有五年参访,六年苦修,经过无数艰难困苦,他都能够勇往直前不改初衷,终于在菩提树下,证道成佛。这是“勇猛精进”、“慎勿放逸”的最高典范。其中的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正是禅宗修行所崇尚的“即心即佛”法门。试问,我佛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可曾还抱着各种经书来研读吗?相反的,我佛释迦牟尼对于众生的不肯回头反顾而非常不解:“奇哉!奇哉!世人如何不解本性具足?”这种情况,不是正与禅宗历代祖师的大彻大悟一脉相承吗?

  《增一阿含》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上而得也。”又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一人出现于世,多饶益人,安隐众生,世群萌,欲使天人获其福佑。云何为一人?所谓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 ”《中阿含》也说:“正觉生人间,自御得正定;修习行梵迹,息意能自乐。”从经文所述,可以看出释尊是在人间,是由人而成佛的。出家以前的释尊过着王室的安逸生活,虽在物质上得到随心所欲的满足,但感念生老病死种种痛苦无法超越,于是舍弃荣华,勇猛精进地修行,最后独自在菩提树下静坐思维,从而发现了人生世间的真相,如《中阿含》说:“如来自觉世间(苦),亦为他说,如来知世间(苦),如来自觉世间集,亦为他说,如来断世间集。如来自觉世间灭,亦为他说,如来世间灭作证。如来自觉世间道迹,亦为他说。如来修世间道迹。若有一切尽普正,有彼一切如来知见觉得。”人生的痛苦根源在“无明烦恼”,是这些“无明”使我们对人生、社会和宇宙没有正确的认识,从而产生错误的思想和行为,这样便有种种“苦 ”的生起。释迦牟尼告诉我们,要解脱人生的痛苦,超越世间而达到清净的境界,

  只有生起智慧,由智慧观照人生、社会和宇宙无不是由众多因缘和合而起,这其中没有永恒的存在,在刹那之间都经历着生灭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我们的烦恼而至于涅槃,即《杂阿含》所说:“涅槃者,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槃。 ”

  我佛自成道后,说法四十九年,度无数众生,这也是他“勇猛精进、慎勿放逸”的进取精神的体现。

  我佛释迦牟尼座下弟子们也是如此,比如富楼那不怕生命危险到蛮荒的输卢那国传教;迦旃延为护正法,常与外道论议;阿那律因精进而失明,也因精进得天眼等。再比如中土的历代高僧大德,在弘法传道之时,也是精进不懈,如东晋的法显、唐代的玄奘等大师,渡沙河、越葱岭,千里迢迢至印度取经,虽备受艰厄困顿,终以誓死不归的决心,取经东还;再比如一千五百年前,慧深法师为了弘传佛法而无视艰险,远渡重洋,直赴美洲佛教;还有唐朝鉴真大师,经六次东渡,十一年的颠沛流离,最后虽双目失明,仍以六十六岁的高龄,远渡至日本兴建戒坛,弘扬律宗……由于历代高僧大德的积极进取、护教,佛教方能迭经天灾法难而屹立不摇,流传至今,如果要佛教兴隆于现在和未来,仍是要积极进取方能成其效。

  抛却浮华、直面人生、矢志追求、直证菩提,佛祖释迦牟尼的修行之路就是树立勤修不懈进取观的最好榜样。从佛祖释迦牟尼开始,勤修不懈就是所有求觉悟寻解脱的人所必须树立的进取观。“出家一年佛在身边,出家二年佛在门边,出家三年佛在天边。”参研佛法,一定要全力以赴,一定要矢志不移,一定要勇猛精进。无论居家修行还是出家修行,立志于参研佛法的人,一定不能忘记这一点。所谓“立心如初,成佛有余”,关键就是树立并保持住勤修不懈的进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