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
大吉祥天女咒原文网
基本佛法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您认识佛教吗 说吉话祥

去除五盖

导读:在修行之前先要离盖。盖(n?vara?a),是障盖、障碍的意思。正如找到了要去一个地方的路,但是路上有很多障碍,诸如荆棘、石块、树干、树枝等挡住了去路,...

  业处篇 第三节、去除五盖

  在修行之前先要离盖。盖(n?vara?a),是障盖、障碍的意思。正如找到了要去一个地方的路,但是路上有很多障碍,诸如荆棘、石块、树干、树枝等挡住了去路,要顺利地走这条路的话,先要把这些路障清除掉。同样地,我们要修习任何的业处,特别是修习止业处的时候,首先要离盖。这里的盖是心的障盖,内心的烦恼。

  盖一共有五种,称为“五盖”。它们依次是:

  1、欲贪;

  2、瞋恚;

  3、昏沉睡眠;

  4、掉举追悔;

  5、疑。

  它们是七种不善心所,即:

  1、贪心所;

  2、瞋心所;

  3、昏沉心所;

  4、睡眠心所;

  5、掉举心所;

  6、恶作心所;

  7、疑心所。

  如果禅修者有了这五盖的任何一种,没有培育起来的定力将不能培育,已经培育起来的定力将会退失。因此,禅修必须先排除这些心的障盖。

  第一种盖称为“欲贪盖”,巴利语叫做kàmacchanda, kàma是欲乐的意思。欲乐通常分为五种,称为五欲功德:颜色、声音、气味(香)、味道(味)、触(柔软的、细滑的、舒适的触觉)。这些能使人产生贪爱、执着的所缘称为kàma,即欲乐的目标。chanda也是欲,这里的“欲”是指心的欲望、追求。内心对欲乐目标的贪着、欲求,称为欲贪,或者直译为欲欲。一个人心有爱染,比如儿女情长、沉迷歌舞娱乐、执着钱财物品等,这些爱染是禅修的障碍。

  第二种盖是瞋恚(vyàpàda)。瞋恚是心对所缘的抗拒、排斥与厌恶。从很粗程度的暴怒、愤怒,到很细微程度的烦躁、焦虑、忧愁、担心、牵挂,都属于瞋恚。只要内心对任何的人、事、物还有厌恶、排斥、抗拒,那么心就很难平静。如果你跟他人吵了一架,吵完架后想要禅修,能够修得好吗?如果有人在你禅修的时候讲话,让你起烦恼,你的心能平静吗?因此,心对所缘的抗拒、排斥是禅修的一种障碍。

  第三种盖是昏沉睡眠(th?na-middha),昏沉、睡眠是心与心所的软弱、无力、迟钝。如果一位禅修者在禅修的时候打瞌睡、昏沉,那么他的心就处于软弱无力的状态,就好像水池充满了泥浆一样,心是很钝的,不堪任作业,不堪任禅修。

  第四种盖是掉举、恶作(uddhacca-kukkucca)。掉举叫做uddhacca, 意为心的散乱、不能专一,好像把石头丢进灰土堆后所扬起的灰尘一样。心的散乱、不安,不能够专注,称为掉举。

  Kukkucca,直接翻译成恶作,但是在这里翻译为追悔会更加贴切。这种心所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应该做却没有去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第二、对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感到懊恼、后悔。

  顺便提一下,这里的恶作不同于戒律中的恶作罪,虽然中文一样,但是它们的巴利语却不同。这里的kukkucca是后悔的意思,也可以称为追悔;但是戒律中的恶作是dukka?a,即不好的行为。

  掉举是禅修中最普遍的障碍。一个人的心没办法平静,有很多妄想,心取很多的所缘,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一会儿想这儿、一会儿想那儿,一会儿想过去、一会儿想未来、一会儿想现在,一会儿想他人、一会儿想自己……怎么能够专注呢?内心散乱,怎么能够专一呢?

  如果一个人感到后悔、悔恨:为什么我刚才这样做?为什么刚才我不这样做?为什么我刚才会这样说?如果一个人充满了懊恼和追悔,他的心就忐忑不安,不能平静下来;不能平静就不能专注,不能够很好地禅修。这是第四种盖,它包括了两种心所,跟第三种盖一样。

  第五种盖是疑(vicikicchà)。在这里的疑并不是指学习上、生活上遇到不明白之处的疑问,而是对于佛法、对于修行方面的怀疑、不相信。

  在《法聚论》里面提到有八种疑:

  1、疑惑、怀疑导师(satthari ka?khati vicikicchati):

  在这里的导师是指佛陀。对佛陀的身相庄严及诸功德的怀疑、不信:“到底有没有佛陀啊?佛陀是否具足三十二相?佛陀有没有一切知智?”

  2、疑惑、怀疑法(dhamme ka?khati vicikicchati):

  “修行佛法是否真的能够解脱烦恼啊?这种禅法到底对不对啊?现在这个时候是否有可能证得禅那啊?”这是对法的怀疑,它可以障碍你不能够证得禅那、不能得定。

  3、疑惑、怀疑僧(sa?ghe ka?khati vicikicchati):

  “古代的上座长老们是否真的证得了阿拉汉果?现在是否还有圣者?”这是对僧的疑,也是一种障盖。

  4、疑惑、怀疑学(sikkhàya ka?khati vicikicchati):

  这里的学是指戒、定、慧三学。“修习戒、定、慧是否能够断除烦恼啊?修习止观是否可以证悟涅槃啊?在现在这个时代是否还能够证得禅那啊?现在是否还能够证得圣道、圣果啊?”对禅修方法、对三学——戒、定、慧的疑,也是禅修的障碍。

  5、疑惑、怀疑前际(pubbante ka?khati vicikicchati):

  这里的前际是指过去世。“到底有没有前世?我是从哪里来的?”

  6、疑惑、怀疑后际(aparante ka?khati vicikicchati):

  这里的后际是指未来世。“到底有没有来世?人死了之后不是一了百了吗?人死不是如灯灭吗?”怀疑、不信有未来世。

  7、疑惑、怀疑前际及后际(pubbantàparante ka?khati vicikicchati):

  前面的两种疑是只相信有未来世但不相信有过去世,以及只相信有过去世但不相信有未来世。在这里又特别提出对过去世、未来世两者都怀疑不信,把它另归为一种疑。

  8、疑惑、怀疑此缘性、诸缘生法(idappaccayatà pa?iccasamuppannesu dhammesu ka?khati vicikicchati)。

  “造了善行是否有善报?造了不善业是否有苦报?”对十二支缘起、善恶业报、因果法则的疑惑、不信。(Dhs.1008)

  在禅修实践中,还必须特别强调三种疑。禅修者必须去除这三种疑:

  1、疑法:怀疑禅修方法。

  禅修者怀疑说:“这种方法到底能不能够证得禅那?这种方法到底对不对啊?现在这个时候还有没有可能证得禅那啊?”这是对法的怀疑,是一种很严重的障盖,它可以障碍你不能证得禅那、不能得定。

  2、疑师:怀疑业处导师。

  “业处导师是不是很厉害啊?他有没有经验啊?他是否已经学完了止观禅修啊?他是否了解我的问题啊?”对业处导师起怀疑,或者对导师所教导的指示只听一半不听一半。

  有这么样的一些禅修者,他们表面上对导师很恭敬、很顺从,但是却不肯老老实实地按照导师所给的指示去做。就好像一个人生了病,跑到医生那里去看病,医生诊断后给他一定份量的药,然而他却只吃了一两片就把药丢掉,或者根本不吃就把它扔进垃圾桶。由于病人的顽固,他的病将很难治好。

  同样的,想要证得禅那、培育观智,导师是很重要的。只要肯依照导师的指示,把导师给你们的指示认认真真地落实在禅修实践上,那么,禅修进步的把握就很大。就犹如佛陀纠正阿难(ananda)尊者的话一样:

  有一次,阿难尊者对佛陀说:

  “尊者,我认为梵行有一半要依靠善知识。”

  佛陀立刻纠正他说:

  “够了,阿难,够了,我说善知识是梵行的全部!”

  正是因为有佛陀这样的善知识,我们才有可能依法修行,正是因为有古代的那些阿拉汉们、有那些维护佛陀正法传承的上座、长老、善知识们,我们现在才有可能听闻到佛法,才有可能依法禅修。如果我们的业处导师精通经论、维护传统、严格谨慎,不会标新立异、杂糅百家,他就堪任为众人师,我们应当对这样的业处导师有信心,不要怀疑。

  3、疑己:怀疑自己。

  “哎,别人修得那么好,我的福德那么浅,资质那么差,怎么可能禅修成功呢?”对自己缺乏信心,没有自信心,这也是禅修的一种盖,自己障碍自己。

\

  因此,我们要禅修的话,必须去除这三种疑,要先去除这五种盖。去除了这五种盖,禅修之路才有可能平坦。

  想在这里强调一下,对于排除禅修障碍,有一种不正确的观念以为:禅修提升了,有了定力,障碍就自然会消失。事实恰好相反!应该先排除禅修的障碍,端正自己的禅修心态,之后才能谈禅修!我们要先从端正己身开始,端正自己的身、语、意,守护好根门,尽量减低自己的贪、瞋、痴,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禅修,在禅修的时候才能争取更好的效果。有问题不要动辄就赖外部原因,很大部分的原因还是出在自己。如果自己没有尝试去做、去实践,或者说只是懂得一些理论、道理,却没有真正落实到平时的生活当中,没有真正用它来改变自己的心态,问题就会很多。

  当我们去除了这些对禅修的心理障盖之后,还应当注意避免一些外在的干扰。在《清净道论》中提到十种安止善巧的第一种就是使內外的事物清淨(vatthu-visadakiriya):头发、指甲太长、衣服肮脏、住所污秽等都会干扰禅修。禅修的环境也很重要,不能嘈杂,在吵杂的地方很难禅修。应当少事务、少责任。假如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一天到晚都忙个没完,哪里还能抽空禅修?!想要禅修,要选择好的地方、好的环境,外部条件是禅修的保障。

  除了禅修环境之外,人际关系也很重要。

  佛陀在《增支部》里教导有五种适合禅修的条件:

  1、青春;

  2、健康;

  3、衣食易得;

  4、国泰民安;

  5、僧团和合。(A.5.54)

  这五个条件是适合禅修、精进的。第四和第五都谈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人和睦,欢喜无诤,大家没有争斗,没有攻讦,没有仇恨,彼此之间不会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制造痛苦。大家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禅修气氛,对我们禅修是很有帮助的。没必要对别人的言行举止产生不满。如果随喜他人的禅修成就,你自己也在造很强的善业。如果别人禅修有成,或者别人正在精进禅修,你就前去干扰别人;虽然你现在干扰别人可以得逞,但是你所造下的业以后也将会成为你禅修的障碍。

  禅修的条件准备妥当之后,就可以投入禅修了。

  去除五盖脚注部份:

  8 业处导师:巴利语kammahànàcariya的直译,即传授业处、指导禅修的老师;禅师